系列述评:解局“少年自杀”①丨污名化与病耻感:一人抑郁,万人回避?好死不如赖活着——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生死的态度。在追求“生生不息”的历史文化语境中,活着才有改变的可能,活着才有希望。但在自杀者眼中,这并不成立,死的“诉求”占据上风,它披上了一层魔幻的外衣,成了解脱、逃避、报复、绝望的代名词。上海多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,有24.39%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,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.23%,更有5.85%的孩子曾计划自杀,并有1.71%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。自杀,何以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。在笔者翻阅的多个案例中,情形不一,但也有一定共性。01冲动型:被误解的“小小”导火索上海卢浦大桥的车河中,17岁的男孩从小轿车后车门出来,径直穿过车流,跳下高架桥。孩子冲出车外到跨上围栏跳下去,整个过程只有短短5秒。事后,据其母亲称,男孩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,遭母亲严厉批评后轻生跳桥。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医生一晚上遇到两个自杀孩子,一个14岁,被父母骂两句后拿菜刀在左腕留下6道深深的伤口;一个10岁,家人不让他玩手机,直接从6楼跳下。被批评,被责骂,不准玩手机,看似轻飘飘的理由酿成了孩子自杀的沉重结果。这么小的事,怎么就把孩子逼上了绝路?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认为,这类冲动性自杀,往往是在遭遇一些负面事件后出现悲观、压抑、狂躁等情绪,无限放大后,最终采取极端的自杀行为来发泄和解脱。换言之,这不过是孩子借“自毁”的方式,来抗击外界压力的“报复”行为。这类自杀事件里,隐藏着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,即孩子自认没错和他人认为其有错。也就是说,面对同一事件,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,以至于谁也无法理解谁的行为。又因孩子在父母面前基本处于弱势地位,无力反抗,也无法摆脱,遂以自毁的方式,清除两者之间的矛盾。02纠结型:没被发现的求救信号弗洛伊德曾提出“生本能”和“死本能”的概念,前者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,后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。求生与求死的本能博弈,表现为一部分人自杀前,在生与死边界徘徊。今年初,一名18岁的高三女生在四楼教室跳楼自杀。她当天在教室里来回走动,大约徘徊了30分钟左右。网络世界,也有类似的徘徊。一位网友9年前在微博留下遗言离开后,这个微博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树洞。时至今日,她微博下的留言以每天条的速度激增。这些虚拟网名背后的人们,在这个隐秘的角落里,诉说个人的悲伤,对人生的绝望,以期寻觅到一个可能的出口。更容易被大众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t/pgst/7701.html |